高一语文随笔

时间:2023-12-13 12:11:23
高一语文随笔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随笔1

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了海南。有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海边散步,看见天空中出现了火烧云。

先是一缕霞光缓缓地向云朵移来,最后把云朵笼罩了起来,它们就这样穿上了红纱衣,变成了火烧云。火烧云真像是被火烧焦了一样,不一会儿,就映红了碧蓝的天空,光好像又照到沙滩上了。

沙滩犹如童话故事一般,蔚蓝的大海变成金色的了,霞光照在大海上,大海的身体亮晶晶的,好象金子铺满海面;停靠在岸边的白色快艇变成红色的了,散发出神秘的气息;小朋友们搭建的沙雕城堡变成古铜色的了,在沙滩上闪闪发光;一只被主人带来的黑色小狗变成紫檀色的了,它和小朋友们在嬉戏、玩耍;瞭望台上披着白色毛巾的救生员,象一位披着金铠甲的哨兵正守护着城堡;一棵棵椰子树镶上了红边,勾勒成一个个美丽的、婆娑的剪影。

再看天空,火烧云一直从东边烧到了西边,红彤彤的`,天空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红半百合色,还有宝石蓝、香蕉黄、石榴红,更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颜色,似乎是哪个淘气的云宝宝不小心把天上的调色盘打翻了,把天空渲染成如此多彩,装扮得这般美丽。

突然间,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凶猛的鳄鱼,它头朝西方,张牙舞爪地扑去,仿佛要吃掉那即将落山的太阳。鳄鱼慢慢变大,变成了一只原古的恐龙,连恐龙也来看当下的美景。恐龙的尾巴忽然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大恐龙又变得模糊了。从东边飘过来了一位仙女,我仔细一看,呀!原来是嫦娥,后面还似乎跟着一只可爱的玉兔,接着,嫦娥跳起了楚楚动人的舞蹈,那长长的衣袖和裙带随风舞动。她一边跳舞,一边向天空中撒着花,那红彤彤的云,便是花儿的花瓣。过了一会儿,玉兔不知跑到了何处,嫦娥也不见了,天空中出现了一条海豚,它在云海里,时而玩耍,时而翻跟斗,最后优美地跃入云海中了。

一时恍恍惚惚,这些云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我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火烧云偏偏不等喜爱它的我,悄无声息地下去了。

高一语文随笔2

唯有树叶的飘落,才有果实的成熟;唯有太阳的降落,才有月亮的升起;唯有今天的耕耘,才有明天的收获。每个人都要经过义务教育的九年和高中辛苦难熬的三年,才能进入令人向往的大学。

很多人向往大学的轻松、向往大学的自由、向往大学美好的爱恋,没错,那的确是美好的生活,但必须通过挥洒十二年的鲜血换来。值得?或不值得?每个人的.看法都各不相同。若真想得出每个人都认同的答案,可能一辈子都会陷入这苦苦纠结之中。“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世间唯情动人、唯情感人,多少人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痴痴怨怨,为情喜笑颜开,为情患得患失。如此转瞬皆是虚幻,倒不如无爱无恨,做个无情之人,反而过得更为安稳。然而,何谓有情、何谓无情?就像我们至今也无法知道,究竟是流水辜负了落花,还是落花辜负了流水。世情难测,深邃如海。

如此,懒惰如我,只愿踏着时间的轨迹缓慢的行走在生命的长河中,不去思考所谓的值得与否,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遇见喜欢的就去追求,不去在乎世俗眼光,只要得心之所愿,那便是属于你的值得。即便最终擦肩而过,依然无怨无悔。

高一语文随笔3

一、重新解读新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1.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

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那么,什么是“问题”?所谓“有疑而问”,那么,“疑”就是“问”的根源。可是,什么是“疑”?孔子的解释是最好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解惑”,解答疑难问题,这样看来,“问”是疑难问题,自己不懂的问题。因此,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以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2.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培养,鼓励学生有“自我”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支持和尊重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

二、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理念从20xx年就走进语文课堂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老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变成了现在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相探讨。尤其是探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延伸性阅读等各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这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它确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提升。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认识肤浅甚至理解错误,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认识“语文味”,语文教学中的那部分庄重也似乎越来越少了。

1.凸显“形式”,淡化“双基”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对话,一晃而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几声咔嚓咔嚓的声音和几张美丽的图片了。事实上,语文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字、词、句”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一些精美课件慢慢地把这些基础淡忘了,它们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人痛心的是,学生有时竟然连最基础、最常见的词都能读错,更别说能写对了。一节课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些眼花缭乱的课件。

2.讲台作秀,失去了自我

最近听了学校几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以其中一节公开课为例,这堂课以一首歌曲《男儿当自强》导入新课,歌声雄浑壮阔,鼓舞人心。可是统观整堂课,发现课件不少,但是基础的东西基本没有,板书更是少得可怜,尤其是在提问环节,老师很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可是有的学生答非所问,但老师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对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表扬,对此,我真的很无奈。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教法探讨

……此处隐藏12682个字……篇读书心得。读书心得就附在相应摘抄的内容后面。注意注明摘抄内容的出处。摘抄和读书心得都应标注序号,每两周利用一节课检查、交流。

练笔本——一学年只统一布置8次作文,自由练笔不少于每两周1次。高一这一年的练笔以模仿为主,结合读书笔记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议老师创办办刊,推广优秀作文的成功经验。

此外定期举办与语文阅读有关的诗词朗诵、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主题月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将口头表达、阅读、写作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四、走作作文教学常识路,唤起写作热情、加强思维训练,多写多修改

思考的常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维的过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压根儿就不会“想”,程式化、模板化,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说空话、套话自然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这样的常识。当然,要想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人,教师就不能不会思考。

热爱的常识。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老师应是热爱写作的人。建议老师常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学校里形成的好的写作作风,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敢写的常识。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走向熟写。所以,我们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读书的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发现的常识。现在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游离在观察之外,自然无所发现。故而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有发现,因为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修改的常识。文章写完了,看几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叶圣陶语),是一个好习惯。文章为何要修改?就如“从树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过就常情说,拾枯枝作拐杖,总难得恰好合用,所以还要修理修理”(张中行语)。关于文章修改,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修改;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要求说得明确些;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循序渐进等。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只要老师肯读书、学生肯读书,老师热爱写作、学生热爱写作,其余的就好办了。

高一语文随笔14

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在校外部动机的习得,也就是成就动机的不断强化,人们走向社会时,为满足此动机的需求,则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了一种功利的生存状态。

其实,在我看来,功利本身并不具备罪恶感,以功换利,难道就不是一种能量守恒定律吗?难道就不是一种“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生态平衡吗?难道就不是一种艰苦奋斗,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吗?

由此可知,功利本身并不具褒贬之意。这世上有很多种人,她们的心复杂的如同市场上任人挑选的物品般琳琅满目。有外表光鲜亮丽内心藏污纳垢的;自然亦有外表笨拙淳朴内心慧智通达的。有了表里如一,也自会有表里如一。条条大路通罗马,从希腊时期的文明就开始向我们播下了智慧的种子,也证实了功利的正能量,而那些利欲熏心的反面史料,只不过是群被花花世界迷了眼,乱了心神的虽生犹死之人罢了!

功利无罪无错,有罪有错的'是放任自己心欲无限助长最终丧失人性做出劳民伤财之事。妄想以此来换取自己的得到成仙之路之人最终只会求的被万人抛弃的死路。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了,功利无罪,最需我们呵护和不断净化的是人之善心。唯有这般,方能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雅又风趣的生活原态。

高一语文随笔15

今年适逢高中新课程实施第一年,困难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线教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们高一语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块一)的教学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新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我们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语文模块一的考试情况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较为规范的综合测试,为让学生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本次考题立足课本,难易度适中,其命题形式及内容兼顾高考命题的基本题形及语文新课改的考试趋势,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预期的考查目标。但由于本次试题区分度不大,缺少难题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彻底冒出来。全年段24个班级,最高分121分,仅有一个。通过考试,也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题及名句默写类知识基础题都存在较多不应有的错误。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或考试掉以轻心、不够踏实、不够认真。同时也不排除考试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和考试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难度题失分普遍较高。本次阅读试题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古诗鉴赏三方面,需要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考试情况来看,此类主观题一些答案表述不够严谨、全面,缺乏整体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纵深度。

3、本次考试为半命题作文,方向明确,跑题者甚少。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体格式较为单一的情况。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和提高: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定期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多听观摩课,切磋教技,交流教学教法。时刻关注全国高考的改革动态,了解语文高考的改革的发展趋势,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2.课堂常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胆创新,多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教学内容,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3.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方式,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要适当引导,使他们成为培优的种子。

4.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默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建立读书笔记资料库,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高一语文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